搜索

【第1眼新闻】生态美 生活美 重庆向"绿"而行

2023.10.11 浏览量:

谈起生态环保,大多数人的认知还停留在“地球一小时”这样的行动倡议上。其实,生态环保远不止这么简单。它不仅仅是“某一个”环保行动,而是,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,而这就非一朝一夕之功了。今年,中国正式确定:把8月15日设立为“全国生态日”。高规格的生态环保大会,也在时隔5年之后再次召开。今后五年,将是“美丽中国”建设的重要时期。积硅步以致千里,改变正在点滴发生,一幅青绿山水“千里江山图”,正在铺陈开来。1.jpg

减排!拆旧换新 向“绿”而行

烟囱,是工业化的象征。但烟尘直排,已经不符合人们对环境的要求。环保减排,旧的不去新的不来,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。与生态环保之路相悖的生产方式,只有一条路,就是:被淘汰。

即便不拆除,也只能作为城市的记忆,留着、讲述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故事。比如,杭州的钢城遗址。还有,重庆的工业遗迹。3.jpg

这些“老古董”最终都将被绿色、低碳的“新型制造”取代。今年迎峰度夏,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2号机组,正式加入“生力军”。二氧化硫、烟尘、氮氧化物指标,均达到“超低”排放标准。4.jpg

铸造行业,是工业中的排放大户,一路发展得高歌猛进的同时,也随之被废砂围困。位于重庆铜梁工业园区的“长江造型材料”,迭代升级,把废砂“就地填埋”升级为“回炉再生”,一跃成为全国标杆。“排放是国标的20%左右”,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熊寅介绍。

2022年,重庆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,达到79.6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。家底厚重的工业,集体向着“绿色制造”转型。山水之间的工业重镇,正在向着“无废城市”转身。5.jpg

城市高速发展的阶段,人类往往更关注自身、更着眼眼前,只有当回眸时才发现,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导致地球满目疮痍。我们只能加快转变思维、转变行为,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。减排和治污,就是第一步。目前,重庆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能力,大约:每天490万吨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累计处理生活污水共计78.3亿吨,这相当于三峡库区总库容的20%。“十四五”,重庆的目标是,增加污水处理规模165万立方米/吨。治污的脚步还将继续加快,容不得“喘口气、歇个脚”。

修复!一山一岛 折射变化

重庆中心城区,有两大生态“宝贝”,一山、一岛。山,是缙云山。山上,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,蔽日成荫。山下,是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塘峡。江边,是流淌着温泉的古村落金刚碑。风景优美的缙云山,担当着城区绿肺的功能。但在几年前,农家乐私搭乱建、污水直排,差点毁掉了眼前的美好。“铁腕治山”力度极大,累计拆除了62万平方米的建筑物,两百多户居民从保护区内搬迁。生态留白,为植物生长留出呼吸的空间。6.jpg

嘉陵江汇入长江,继续东流,不远处的广阳岛,很快进入视线。它枯水期面积约10平方公里,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,生物多样性丰富。和缙云山一样,广阳岛也一度因过度开发,不断“蚕食”生态。广阳岛在生态修复中,分区域保护好“鱼场”“鸟场”“牧场”,山水林田湖草,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。广阳岛,入选了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。这一山、一岛,折射出长江之变。也让人看到,一座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江岸之城。7.jpg

2023年,重庆的市级重点生态环保项目年度计划投资,同比增长了20.7%,约为130亿元。今年1-7月,已完成投资80.1亿元。生态环保工程覆盖,其实是整座城市。我们净化出透彻的天空,同时也是候鸟的迁徙路;我们清理出干净的航道,也是鱼类的繁殖场。我们守护住安全的淡水,那是生命之源。人与自然,和谐共生、密不可分。投向生态环保项目的每一分钱、每一份力,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。8.jpg

出钱出力!生态环保 工程加码

重庆坐落在平行岭谷之上,丘陵、山地,加上喀斯特地貌,虽然有江河过境,但水流湍急、退水快,要想提水来用,成本很高、难度也大。望水喊渴,水,一直是重庆生态环保工程的重点。90年前,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,就曾经刷新中国的“给水工程史”。在那个工程技术落后的年代,首座中国人自主设计、修建的水厂,让人与有荣焉。9.jpg

90年之后,另一项工程再次创下了重庆的历史纪录——渝西水资源工程,重庆市“史上”最贵的水利工程,也是全国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。前不久,位于铜梁的同心桥水厂提水泵站,主体竣工,渝西水资源工程又完成重要一环。这个大工程,总投资接近150亿元,覆盖1000万人。10.jpg

重庆在生态环保项目上的投资连年增加。2023年,市级重点生态环保项目的年度计划投资,同比增长了20.7%。1-7月,完成投资的进度,达63.2%。资金、技术密集地流向生态环保工程,也让生活悄悄发生着改变。从看不见的透明空气,到尝得出甜味的清水,绿色蔓延的城市里,微风不燥,阳光正好。11.jpg

在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杨永川教授看来,针对重庆这种大山、大水、大城市、大农村并存的格局,环保更需要立足整体性保护、系统性治理,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。他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,一是统筹生产、生活和生态“三生”空间布局,开展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的落地,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和持续性;第二是要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,守护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健康环境,着力提升城乡风貌,建设凸显山地特色的生态城市,创建和美乡村,传承弘扬独具特色的巴山渝水生态文化,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;第三是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,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,形成绿色生活方式,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水平。12.jpg

人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,环境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。从“求温饱”到“讲环保”,从“谋生计”到“向美好”。以生活美为目标的“美丽中国”渐行渐近,这是发展方向,也是民心所向。

来源:第1眼新闻